峨眉古风韵
  • 浏览:3937 评论:20 人

  • 峨眉武术简介:

    峨眉山是峨眉武术的发源地,自战国司徒玄空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峨眉武术的创始人及精通武术的高人。由于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创造、发展和传承,构成当今庞大的峨眉派武术体系。

    相传,战国时期有三大剑法,为剑法始祖,乃“越女剑法”、“玄女剑法”和“猿公剑法”。而“猿公剑法”便是峨眉山道人司徒玄空所创。由于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又与峨眉山灵猴朝夕相处而创编出“峨眉通臂拳”,引来众多弟子拜师求艺,故称其为“白猿祖师”。据《四川武术大全》记载:“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中国武术史》记载:“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乐山志》记载:“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作编峨眉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

    峨眉通背缠拳,民朝唐荆川和戚继光以前一直在峨眉道门内部传袭。《峨嵋道人拳歌》、《纪效新书》及戚家军的言传身教才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广泛扩散。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至今峨眉缠闭系列武术演练中缠头裹脑、勾手换头、进步蹲身等动作神态,都不时反映出峨眉山机灵猿猴的稚趣身影。

    司徒玄空是有史以来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他编创的峨眉通臂拳,在民间长期辗转流传中不断发展。除拳术传到北方衍生出的疙瘩拳种外,在西南川渝地区还有通臂掌、无极掌、通臂功、白猿剑、峨眉通背缠拳、通臂棍、五行棍、化门拳、峨眉十二桩、缠闭内功、火龙掌、峨眉枪、巴子拳、无极刀、峨眉刺、天罡太极等功法。





    峨眉武术基本内容

    由于峨眉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仙道、佛道文化氛围,引来各种追仙访道和隐世的武林人士,这对峨眉武术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再加之峨眉武术由于受到巴蜀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峨眉武术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包括“峨眉拳”、“峨眉器械”、“峨眉扣手”、“峨眉散手”、“峨眉练功法”等等具有独特四川拳味的各种技艺。据1983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四川峨眉武术的挖掘整理,峨眉武术共有68个拳种和门派,1093个徒手套路,518个器械套路,41个对练套路,276个练功方法和14个技击项目,根据峨眉武术各门派技术的技法内容、运动形式、技击特点以及不同的作用,峨眉武术大致可划分为峨眉通背拳、峨眉派兵杖(器械)、峨眉扣手法、峨眉散手法和峨眉练功法,其中峨眉通背拳因外来交融、自身发展和传承失真等原由又衍生出四大类(峨眉高桩拳、峨眉矮桩拳、峨眉客架拳、峨眉法象拳)、八大门(即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和会门等)、十八家拳(火龙拳、余家拳、峨眉剑拳、钱家弦虎拳、峨眉罗汉拳、峨眉六合拳、峨眉八卦连花拳、峨眉猴拳、盘跛拳、缠丝拳、峨眉派蛇拳、虎爪拳、绿林短打、青城洪拳、满手拳、梅丝拳、鹞子拳、峨眉地功拳等):
    峨眉通背拳综述,峨眉通背拳是由峨眉山道人司徒玄空所创。由于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又与峨眉山灵猴朝夕相处而创编出“峨眉通臂拳”,引来众多弟子拜师求艺,故称其为“白猿祖师”。据《中国武术史》记载:“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四川武术大全》有言:“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乐山志》记要:“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作编峨眉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司徒玄空是有史以来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他编创的峨眉通臂拳,民朝唐荆川和戚继光以前主要在峨眉道门内部传袭。《峨嵋道人拳歌》、《纪效新书》及戚家军的言传身教才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广泛扩散。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至今峨眉缠闭系列武术演练中缠头裹脑、勾手换头、进步蹲身等动作神态,都不时反映出峨眉山机灵猿猴的稚趣身影。除拳术传到北方衍生出的各家拳种外,在西南川渝地区还有通臂掌、无极掌、通臂功、白猿剑、峨眉通背缠拳、通臂棍、五行棍、化门拳、峨眉十二桩、缠闭内功、火龙掌、峨眉枪、巴子拳、无极刀、峨眉刺、天罡太极等功法。
    峨眉高桩拳:势高步活,手法严紧,拳脚敏捷、盘、破、标、铲、腾、挪、闪、展、吞、吐、浮、沉等技法交替使用,讲究“功法一体,以气催力,内外兼修,亦刚亦柔,动静结合”。具有“一撒通身皆是手”的特点。故峨眉高桩拳具有快打、远打,在运动中击打的特点,被称为“高桩长手”。据初步统计,属于峨眉高桩拳的拳路如化门通背缠拳、火龙拳、三十六闭手、蹲桩、无极掌、云脚、天罡太极、绿林短打等近五十种。
    峨眉矮桩拳:拳架低矮,拳势小巧,步势沉稳,拳平短快,掌指变用,肘膝交加,腿法低猛,攻防结合,单侧防护与进击,是一种“拳不及身指及穴”的特别拳术。峨眉矮桩拳由于拳架很低,一般可在方桌下练习,因此,很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交手时,常以云手开式,手须翻旋,有“不画圆,不成拳,敌人手来无法拦”之说。主要击法有缠、提、搂、抱、抽、撞、扣、戳、云、拦、挂、砸。身法运用缩、团、裹、抱、吞、吐、浮、沉、软、绵、大、小的交替变化,专攻对方下三路。因此,峨眉矮桩拳具有闪、展、伏、缩、圆滑、奇巧等技击特点,其风格别树一帜,属于这类拳的拳路有峨眉剑手、飞手等近六十种。
    峨眉客架拳是各客家拳长期流传在四川,被民间改造后而形成的新拳系。这类拳,既保留原来拳路的主要特点,又具有四川地方拳术风格,且有一定的革新技术,因而成为峨眉武术中的客架拳术。这类拳,动作明快,刚中寓柔,动中有静,快慢相兼,拳架清晰,姿态舒展、优美。经过近百年来的变革和提高,已形成共同的技击特点:手法细密,架势开展,腿柔而刚,劲发快猛,讲究盘、拨、砍、宰、穿、绕、撩、挂的纵横变化以及一法多变、一掌多用。步法灵活,在窜蹦跳跃,腾挪闪展,起伏转折中体现出轻、快、稳、准、美等特色,尤其注重手、腿、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修炼,强调身体的俯仰屈伸,拧旋折叠,柔中寓刚,自然和顺。因此,峨眉客架拳以猛打直进为其主要技击特征。属于此类拳的拳路有一百多种,如洪门手、南山撤拗等等。
    峨眉法象拳(又名象形拳)是技击法中寓象形、形态中藏击法、法形相兼、风趣别致的拳种。主要技击特点是:取形练击、法寓形中,神形兼备、法象统一、动作生动奇巧,形态维肖,拳艺妙趣横生,颈发柔快,风格殊异。在散手竞技时,常以独特的招法偷袭对方,以巧法的动作防卫本体,攻击时突然发招,防守时骤然收招、变化于瞬间,准备进攻阶段则常以多变的形态(模仿性动作)扰乱对方视线,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从中以绝技制胜。属于峨眉法象拳的拳路有猴拳、蛇拳、鸭形拳、牛角拳、跛脚拳等二十余种。
    峨眉派兵杖(运用器械)除著名的峨眉枪法、峨眉剑、峨眉刀、白猿剑、巴子拳棍外,还有金刚降龙禅杖、无极刀、金刚伏虎方便铲、缠闭枪、峨眉十三鞭、五行子午棍、峨眉刺等等大小十八般兵器和杂器、暗器。
    峨眉扣手法(即对练)是峨眉拳、械的拆练,其击法多一招一势、一势多法,单边攻防、直攻硬取,迎刚化柔、动作朴实、结构严谨、步势低沉、攻守兼顾,风格颇为别致。
    峨眉散手法(即闪打、抢手打法),自明、清以来,四川经常举行打擂比赛,因此,民间积累了丰富的散打实践经验。峨眉散手法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峨眉拳击法的使用。但在战术上都讲究:“一快二狠三准四稳”,力求以柔迎刚,以快打慢、以小打大、以矮攻高、以短击长,攻下盘、防拳脚,常采用“来得高、用手挑,来得矮、用脚踩,不高不矮抓拿摔”以及“高来用提手、逢中用跛手、单边用盘手、伤人用箭手”等等打法,所以,峨眉散手法变化多端,拳掌并用,肘膝参并,五峰六肘交替使用,打法可谓奇特、古朴。
    峨眉练功法是四川民间古老的传统练功方法,内容颇为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最为著名的是峨眉临济派气功,此外还有峨眉十二庄、缠闭门内功、铁汉碑、无形子乌棍、童子功、排打功等五百余种。这些功法包括了气功、硬功、柔功等,大都在防身、健身、养身等实用价值。





    功夫法门:
    莫叹难,莫叹难,
    劝尔从里往外练,不在外边在内边;
    内里通,一身轻,玄妙天机自然生。






    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明清“南拳北上”说


    中国武术有二次重大的变革,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的“北拳南下”,相传由达摩祖师嵩山面壁引发武学革命,并随后向四周扩散。
    另一次是明末清初的“南拳北上”,武学史上记载由明朝后期兵学、武学明家唐顺之先生引发,由其受益部将戚继光扩散开来。荆川公文治韬略俱称大家,不惟以精于运筹千军万马的行兵列阵之道影响中国军事发展至今,尤以内家武学拳械技艺深刻影响现代武术格局。
    荆川公以文字武功之精少入统军仕途,官至兵部主事,因洒脱豪放的性格,不羁于官场体制陋习,青壮年时曾因“擅谒太子”被误为不轨而免除实职。荆川公遂能无官一身轻而偿云游巴山蜀水之夙愿。大明之际从皇上到庶民都有崇尚道教的风气,荆川公西游途中自然少不了与道门武学名流的深度交往,并在《峨眉道人拳歌》一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道门内家武学从源流、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气势等方方面面的特点,成为内家武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传袭记载,其中“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明确指出道人的武功为战国时白猿道长观峨眉山灵猴所创的通背缠拳。数百年来,文中经典妙语“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一直被尊为内家武技的“撒放秘诀”。
    唐荆川公游历潜修十余年后,因东南沿海倭寇侵扰,朝廷重新任命荆川公出任江浙督军,指挥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抗击日军。在戚继光军事论著《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唐荆川公向戚继光传授峨眉枪棒技击的过程,并在随后的“戚家军”训练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所传的通背缠拳。戚家军军官士兵转业退伍后,峨眉通背缠拳被带到中原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峨眉内家武学的传播,是为“南拳北上”说。
    峨眉通背缠拳始于春秋战国时,由白猿公(即峨眉武学祖师司徒玄空。司徒年轻时痴迷于对峨眉山猿猴动作习性的研究,道号动灵子,自号白猿公,人称白猿道人)在与峨眉灵猴朝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所创,荆川南塘以前一直在峨眉道门内部传袭。《峨嵋道人拳歌》、《纪效新书》及戚家军的言传身教才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广泛扩散。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至今峨眉缠闭系列武术演练中缠头裹脑、勾手换头、进步蹲身等动作神态,都不时反映出峨眉山机灵猿猴的稚趣身影。
    研究表明:“通背”之名,即从唐顺之先生传世之作《峨眉道人拳歌》佳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通身”两字而来。中国武术史上有“天下功夫出峨眉”之说,大有道理!






    中国武术是中国一种特有文化,是中国的一种文化品牌,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武术作为载体进行教育,对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都具有重要价值,练习武术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增加民族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武术教育迎合了“中国梦”的需求,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缠丝艺虚灵心法:
    轻描淡写,蓄神之道。
    自然求真,缠闭门径。
    功成于不觉,拳出于无心,乃臻化境,而名化门。

    前人曰:
    神要静,临敌不能静,有招也无用;
    气要稳,临敌不能稳,出手也不狠;
    心要狠,出手莫留情,留情必不赢;
    机要准,见机莫迟疑,迟疑来不及。






    峨眉缠闭门内功法要:

    着意固守,刻意导引,实乃后天模仿,行云流水,一任自然,方是先天修炼。
    着意固守,刻意导引,犹出此圈中,入彼圈中,何时得以解脱。是内功导引之诸法,实缚身之绳索也,五百罗汉,岂能一面,三千揭谛,怎能一身。人各有异,而以一死法求之,能近道乎,不入歧途则怪乎矣。
    然则内气何以得之,则谓之曰:放下后天,先天自明,心不着像,大道自生。有欲观窍,无欲观妙。若问必欲守之,则守在何处。曰:一念欲动处,天地未形时。
    行功须身密,意密,语密,若静中有动,是为入窍,大礼参拜,需当认师,千姿百态,神佛助尔,赤身修炼,尔须勿拒,一任自然,是尔真谛,精华洗身,亦饮灵药,见像归真,应须自悟,去我合神,方是真修,若论本来,皆属无有,我法俱空,自见真如。

    然六根清净,勿须炼体,以静归静,自现如来,其中奥妙乃须口授。







    峨眉通背缠拳 六十四式
    1.请手提气 2.退回奇门 3.左挂步挤手 4.右挂步挤手
    5.沉气灌劲 6.右挑闭左掌 7.左挑闭右掌 8.缠退压断
    9.右边缠顺捶 10.左边缠顺捶 11.回步右横捶 12.右追封螺旋
    13.左边缠顺捶 14.右边缠顺捶 15.回步左横捶 16.左追封螺旋
    17.右挑闭左掌 18.左挑闭右掌 19.左搭挂右翻钻 20.右搭挂左翻钻
    21.左缠挒右断手 22.右架左推掌 23.右采挒左断手 24.左架右推掌
    25.马步右横捶 26.右追封螺旋 27.上步穿花掌 28.缠臂转莲肘
    29.追步右铲捶 30.格挡撩缠削掌 31.左缠挒右断手 32.管脚推磨手
    33.和身双炮捶 34.回身铲捶 35.左缠挒右断手 36.管脚推磨手
    37.和身双炮捶 38.回歩倒肘 39.右挑闭左掌 40.右边缠顺捶
    41.缠退削掌 42.追封螺旋 43.左钩挂右兜掌 44.右钩挂左兜掌
    45.右边缠顺捶 46.回挂右兜掌 47.钩挂左兜掌 48.和身双炮捶
    49.回挂右拦手 50.右挂左推掌 51.左拦挂右推掌 52.右拦挂左推掌
    53.双擒左侧踹 54.双擒右侧踹 55.和身双炮捶 56.回挂右平肘
    57.上步左挑肘 58.上步右挑肘 59.上步左平肘 60.盘旋右挑肘
    61.右挑闭左掌 62.左挑闭右掌 63.钩挂收脚 64.导气归田
    教学参考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yMjQ2NjU5Mg==.html?from=y1.7-1.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yMjQ3ODU0OA==.html?from=y1.7-1.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yMjQ3NTEwNA==.html?from=y1.7-1.2
    http://my.tv.sohu.com/us/4703484/81292117.shtml
    http://my.tv.sohu.com/us/4703484/81292200.shtml
    http://my.tv.sohu.com/us/4703484/81292408.shtml
    http://my.tv.sohu.com/us/4703484/77545546.shtml
    http://my.tv.sohu.com/us/4703484/78337680.shtml

    武不能代表术,力大胜力小是武,力小胜力大是术。
    术不能代表道,道是最高的境界,以无力胜有力,以无为制有为。








    峨眉通背缠拳体势

    天应星,地应潮;顶天立地,哼哈弹抖。
    顶则虚灵上拔之飘逸,沉则松肩接地之凝重;
    前后相拔则得力贯通身之道,遂成浑圆整劲。

    低姿入地,力从根发,劲整而力聚;
    高势飘然,机含万变,泰然而处敌。





    版权所有 明时风2024 http://zzu.unvst.com/ 帮助文档 投诉建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