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68年毕业分配那应该是68届的吧? 我是69年毕业外文系的.中文系我也认识一些同学,因为我们毕业时,要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分散了.互相不知道下落.
郑大40年校庆时,我回校,见了外文系的一些老同学,那个高兴呀!不知道今年有没有50年校庆.如果有,一定回去.
我打字速度也很慢.希望和学兄聊聊,指头不听话.唉!
qq4262492
2017/9/10 17:43:22
啊!68年毕业分配那应该是68届的吧? 我是69年毕业外文系的.中文系我也认识一些同学,因为我们毕业时,要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分散了.互相不知道下落.
郑大40年校庆时,我回校,见了外文系的一些老同学,那个高兴呀!不知道今年有没有50年校庆.如果有,一定回去.
我打字速度也很慢.希望和学兄聊聊,指头不听话.唉!
我是01级的,刚参加工作!欢迎老师兄们回来!我们这个大家庭很多人,分散在祖国各地,但是我们都从郑大(或者工大,或者河医)走出!很开心相遇两位老师兄!我在广东??
我知道了.楼主是62年入学,本该66年毕业,因"文革"推迟到了68年.我是65年入学.外文系的.也快退休了.昨天晚上看到这个帖很高兴,才开始学发帖(应该叫回帖),技术不过关,把5楼6楼都占住了.
师兄师弟,大家好,8楼说得对.现在,我把在郑大经历的一些难忘的事儿,说一说,与大家共享.同时,也希望大家都说一说,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对往昔的缅怀,对师弟师妹们来说也会引发一些启迪和思考.
大概是1964年初,豫剧<<朝阳沟>>在河南和全国很火.作为中文系的学生,都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当时,中文系教授顾牧丁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就请来了<<朝阳沟>>的编剧杨兰春讲该剧的创作经过.没想到,杨兰春没上过几天学,基本上是个文盲,他说,在写剧本的时候,有好多字不会写,只好划符号代替.他还拿着剧本请顾教授修改.因为顾教授曾是他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时的老师.顾教授抗战时在重庆就是著名诗人,解放后曾任南开,中央戏院的教授,后来调入郑大.长期以来,由于受胡风的牵连,得不到中用.有谁能想到,顾教授在<<朝阳沟>>创作中所起的作用呢?
谈到<<朝阳沟>>创作的初衷,杨谈到,大概是1958年,河南人民剧院门前有一位卖茶的老太太,有一天她见到杨兰春,就说:"老杨,俺闺女中学毕业,在家闲着,能到你这学唱戏么?"杨说,可以呀,不过得让你闺女到院里让大家看一看,然后才能定.几天之后,老太太真的把闺女领来了.老杨和豫剧院的内行们看了以后,都说这闺女不是演戏的料.于是老杨一口会绝了卖茶老太的要求.有谁知,这位老太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从此以后,每次见到老杨,总是指桑骂槐,恶语向加,一副市井泼妇相.把老杨气得够呛.
一天,老杨正在办公室,忽然听到外面敲锣打鼓,热闹异常.于是他就跑到大街上观看.原来是郑州市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游行队伍.蓦地,老杨的创作灵感来了,再加上他在登封曹村的生活积累,上级领导的号召,<<朝阳沟>>很快创作出来了.并且一炮打响.该剧中的银环娘的形象,包括她的举止,装束都是以卖茶老太为模特的.该剧在河南人民剧院一上演,老太太就不再"嚣张"了.该剧给老杨报了"一箭之仇".
该剧拍成电影后,在全国更是火上加火.电影首映好像是64年春节.记得,大年
初一我和王鸿玉{曾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画家},董应周{曾任中州古籍出版社总编辑,河南省易经研究会会长}两位同学吃了我们自己包的水饺之后,来到电影院.当看完<<朝阳沟>>之后,已是深夜了.当晚,我坐上东去的火车,回家过年.因为是大年初一的深夜,偌大个车厢,只坐了两三个人.我问身边一位乘客,他为什么这样晚才回家?他回答:我是专门坐火车来郑州看<<朝阳沟>>的.
说起<<朝阳沟>>的影响,我还听说这么一件事: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一位小战士牺牲前,在弥留之际,首长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轻声说:"让我再听听<<朝阳沟>>就心满意足了.''可见该剧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诸位校友,先聊到这里吧.改日再会.
a253882449
2017/9/11 7:18:28
楼上说得很对,欢迎你的参与.下面我再和大家一起回忆几件温馨的往事,感受一下60年代郑大的真善美.
60年代,郑大和全国各地一样,社会风气非常好.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关爱之情.大概是64年的夏天的一个星期天,我在大街上转悠,忽然下起雨来,我就急忙往学校赶.,正走时,一把伞突然罩在我的头顶.我扭头一看,是一位年轻人很友好地和我同行.雨中,我问他是哪个单位的,他说,是郑大中文系的,叫万永祥.我说,我也是郑大中文系的,咱们不一个年级.事情虽小,却难于忘怀.据说万永祥现在是外交部驻澳门的代表.
1964年,全国开展“四清”。郑大高年级的学生都来到“梨园春”著名主持人庞晓戈的故乡——河南偃师搞四清。我们工作的地点好像叫齐庄。由于生活比较艰苦,有一天,我突然身体感到不太舒服。俞绍初老师,同学朱松茂,彭书城等听说后,马上找来架子车送到10里远的县医院,并百般照顾。副校长李林,系主任王碧岑也分别专程看望。特别是王主任,身体瘦弱,营养缺乏,还专门为我买来蛋糕,师生之情,记忆犹新。转瞬间,40余年过去了。老师同学们还好么?去年,我在大河报上读了王碧岑先生的一篇回忆和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一起上小学和袁宅方位的文章,结构严谨,立意深刻。祝王老健康长寿。俞绍初老师也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他是浙江绍兴人,马寅初的老乡,年纪轻轻就写出影响较大的《曹植年谱》,现在当然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专家了。
上学期间,本人有时也想练练笔。记得我写了一篇带有研究性质的东西,送给张永鑫老师斧正。几天之后,张老师找到我说,你将了我一军,使我重新提起了学习研究的兴趣,并用毛笔正楷写出长长的修改意见,这一修改意见,不仅充满真知灼见,而且也是一件艺术品。象这样认真负责的好老师难得哦。
据说,张老师现为江南大学教授,全国高校模范教师,古典文学专家,几次被台湾高校邀请讲学,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很喜欢这样温馨美好的回忆!
师兄也喜欢看“梨园春”?
庞晓戈也是我们校友,新闻系96届,“全国十佳金话筒??
lizhaoli
2017/9/11 12:27:41
中文系还是很出人才的
南振中:
中文系64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新华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吉炳轩: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十六大发言人
解国记:
新华社原河南分社社长、黑龙江分社社长,现《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
中文系77级
张宏喜:
原外交部领事司司长,中国驻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纽约大使衔总领事,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
陈全国:
河南省委副书??
我是05级中文系的,在这里看到师兄们的美好回忆,我真为能走进郑大而开心!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些好朋友,见识了我们美丽的校园,我发现自己真的爱上我们的大学了,我知道有一天我也会离去,离开我的母校,为了不留过多的遗憾,我会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努力!
人生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值得回忆,特别是求学的阶段,可能一生都会把它们放在心底,不管过多久,那份甜蜜都难以抹去。看到上边的留言更使我珍惜这段生活,我想:等哪一天我离开了这里,我也会想这里的风景,同学,老师,更有我的好朋友和我的好兄弟。来自05级中文系一个小师弟??
zhemeyuan
2017/9/11 19:32:34
万永祥:河南省平舆县人。一九四四年出生,一九六五年毕业於郑州大学中文系习。一九八九年十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干部司司长〔一九九零年三月免兼干部司司长〕。一九九二年後任我国驻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大使。一九九三年任中共外交部纪委书记。一九九五年起先後任驻朝鲜和巴西大使。现为外交部驻澳门特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
刘家骥教授的儿子刘啸东郑大物理系毕业
在美国堪萨斯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到却到华尔街工作,成了一个成功地操盘手
后来回国,现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裁
大概是96年左右
刘啸东在母校郑大以他父亲的名字设立了“刘家骥奖学金??
82级的,法律系,发展不算好还行,各位为母校争光了.提起金水河畔,心潮澎湃,亿往惜展未来前景美好.感谢楼主提供这个平台.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千百年来,文风极盛。文人学士层出不穷。象许慎,二程,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韩愈、崔灏等等,连宋朝抗金名将岳飞也写出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郑州大学,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在60年代,文风也是很盛的。校长嵇文甫是著名的哲学家、研究王船山的权威,可以说是著作等身。副校长郭晓棠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的会长,可以说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副校长龚依群,曾任延安鲁艺的教务长、吉大副校长,是文学理论方面的专家。还有张静、史苏苑、高敏等等文史方面的多位专家学者,他们活跃在社科理论战线,可以说是成绩卓著。
有其师必有其徒。当时的中文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文风也很盛。记得62年刚入学,我们班的王汉伦同学就写出文章在《河南日报》、《奔流》上发表。后来,发表文章和诗歌的就很多了。有印象的,如郭光宇、魏录营等等。
当时,中文系写诗比较有名的是:张庆明,郭曰方,麻际东、桂行德。张庆明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诗曾在中文系引起轰动。郭曰方的诗也曾得到大家的好评。现在,郭曰方已经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诗人,曾任《中国科学报》总编辑。
在我们班,印象较深的是崔龙虎,上学时就写出一部长篇小说,好像叫《风华正茂》,文笔相当地道,不幸他英年早逝,可惜哦。还有一位文字奇才,叫吕何生,有什么生僻字向他请教,基本上没有不认识的,他初中时就能背诵《离骚》,钦佩。党相魁在古典文学方面造诣较深,在书法上也艺惊四座。另外,王鸿玉、董应周的书法在同学中也是很有名的。牛青坡形象思维能力,艺术表演功力有口皆碑,难怪他们日后都取得显著成绩??
gao1357810
2017/9/12 6:55:38
58年哪有计算机系呀,我1985年毕业时才有数学系计算机专业,老校友记错了??
让女人尖叫的赚钱机会?开饰品店,月赚10万!?新闻营销,以软碰硬?赢万元大奖新赚钱商机
我是郑大哲学系81级学生,85年毕业,去年(05)9月10日,我们年级在郑州举行毕业20周年集会,回到郑大新老校区,在老校区故地重游时,发现郑大变化真大,很为郑大的进步而鼓舞,当年的班主任(现任省高级法院纪检书记)还能一个一个的叫出我们的名字,说出籍贯,给我们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我虽现在北京,但我每时每刻都在祝愿郑大??
对不起,刚才从搜狐校园论坛贴过来时,这该死的广告也跑进来了??
lixiaoru
2017/9/12 11:13:49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好像是一发而不可收,思绪不尽奔涌而来。那是1963冬的一天,系领导突然通知:各班做好准备,马上搬往南校。原来,郑大的政治、中文、历史等系在位于文化路的北校,63年上级决定,将郑大工科几个系 从郑大划出,迁往北校,成立由化工部主管的郑州工学院。
接到通知后,可把我忙坏了。因为当时中文系各班都在密县搞社教,每班一个留守人员,我是班上的留守。班上30多名同学的书籍、衣物、杂品需要整理、捆扎搬运,系里的书报杂志,特别是系图书馆的藏书需要我们留守人员规整,并妥善运到南校。另外,还要帮助一些领导和老师搬家,大概有十来天,真是忙的不亦乐乎。令我忙上加忙的是,恰巧魏录营同学从密县来了封信,说村里一位老人有病,需要红糖。当时物资供应很紧张,我在郑州大街小巷跑了大半天,才买了二斤寄到了密县。当时,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
社教结束后,同学们从密县直接返回南校,大家没有反映错乱、丢失一件物品。
60年代,郑大的东校门是用木料搭建的,大概是1964年夏天,修建目前的东校门。当时正值暑假,几个工人忙不过来,我们几个同学就主动帮忙,干些往房顶浇沥青之类的活。完工后,有关人员提来了摒镇汽水,大家喝了个痛快。
当时,生活虽然艰苦,但人际关系很和谐。就说校医院吧,医护人员大部分都对患者态度和蔼,认真负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焦玉亭大夫,因为她的名字和“教育厅”同音,因此大家都记住了她。
贫困生失学的现象,在当时也没有出现过。60年代,高校实行的是助学金制,系领导时刻关注每位同学的情况。一旦发现哪位同学需要救助,总是及时解决。本人就接受过几次资助。可以说,是一往情深的母校,帮助我们度过了求学中的难关??
bilyboy333
2017/9/12 17:19:59
感谢师弟的真诚建议,不过,要写出关于郑大的高水平的回忆录,还得靠广大郑大人的共同努力,大家一起去回忆、收集、整理,特别是那些有价值事件的当事人,更应该参与进来。欢迎大家来到这一平台,回忆、畅谈在郑大那段美好的难忘的值得师弟师妹回味的生活,丰富郑大的人文精神,增强郑大的魅力。师兄师弟、师姐师弟们,当仁不让地参与进来吧,大家正眼含期待的目光,等着一睹为快呢??